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开行围绕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发挥开发性金融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助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10月底,国开行已通过贷款、投资、债券、租赁等方式向长三角地区提供融资总量4143亿元,同比增长12%,有力支持了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重点区域和长三角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发展。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2019年8月,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诞生。国开行以推进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高标准建设为切入点,支持新片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新片区建设成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主要从事微小卫星及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试验应用。针对卫星研制的特点,国开行上海分行为其制定个性化融资方案,支持其3.6万平米总装厂房建设,项目建成后可供同时承担30—50颗吨级卫星研制和生产,并具备同时承担100颗以上微纳卫星的研制能力。
同时,国开行上海分行依托新片区金融创新优势,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和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以境外人民币贷款形成他国外汇储备,实现与境外准主权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境外母行向境内分支机构提供人民币流动性支持,为扩大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发挥示范效应。
支持基础设施一体化
国开行发挥开发性金融在“两基一支”领域的传统优势,重点支持长三角中心区都市圈同城化建设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及能源、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长三角地区形成互联互通、分工合作、管理协同的基础设施体系。
在宁波,国开行支持海陆空立体大交通体系建设,助力宁波提升在长三角的交通枢纽优势。
宁波舟山港是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载体,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重要依托。国开行宁波分行提供一揽子、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在码头基础设施、债券发行等领域深化与浙江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的合作。

国开行支持的宁波舟山港
推动绿色发展新模式
国开行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加强生态环境共保、推动环境联防联治、探索跨流域生态补偿,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根基,助力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
地处长江沿线的南京浦口火车站站区内三家大型港口公司及码头的生产经营,对长江及周边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国开行江苏分行支持浦口火车站片区工业企业搬迁、岸线码头及人居环境整治、长江岸线保护修复,并根据新时期江北新区核心区产业规划,打造长江历史文化园区和金融科技产业园区。
据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推动该段长江岸线由原来的生产性岸线向以生活功能为主的生态岸线转变,让历史文化的“背影”和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的光明前景有机融合。
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国开行围绕“科创+产业”,重点支持长三角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科创中心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合理分工与转移、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
浙江杰华特微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电源管理模拟芯片自主研发的中小企业,业务发展快,但资金缺乏成了企业进一步创新发展的“拦路虎”。国开行浙江分行主动对接企业,创新“政府+银行+企业+担保”合作模式,有效解决了企业轻资产、缺乏担保的融资障碍,满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自2019年6月开展试点以来,国开行浙江分行通过这种模式,已累计向35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支持。
合肥睿力集成电路公司承建的12吋19纳米存储器晶圆制造基地项目,是带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推动省内相关产业链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点项目。国开行安徽分行通过复工复产专项贷款、中长期贷款等多种产品,累计向睿力集成提供92亿元资金支持,助力企业克服疫情影响,加快项目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开行支持睿力集成公司承建的12英寸19纳米存储器晶圆制造基地项目复工
助力区域企业复工复产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长三角地区率先全面复工复产。长三角地区率先“复苏”的背后,金融服务发挥了保障作用。这其中,国开行也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逆周期调节作用,积极助力破解复工复产中的难点、堵点,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复工。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振华重工在开工生产等方面面临资金压力。在获悉振华重工融资需求后,国开行上海分行仅用半天时间就完成了从评审方案确定到国开行复工复产专项信贷授信审批等一系列流程,确保在获悉企业融资需求的24小时内高效、有序、合规地完成所有融资流程。
受疫情影响,浙石化人员流动和交通运输受限,产品出厂困难,成品油、石化产品等需求萎缩,销售压力骤增。为达到正常经营状态,公司每月支出采购费用、管理费用、抗疫情额外费用等大量资金。在了解浙石化的融资需求后,国开行浙江分行迅速启动应急机制,于专项贷款评审报告完成2小时内审议通过了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授信方案,并于评审通过后24小时内发放专项贷款5亿元人民币和1.5亿美元。
下一步,国开行继续以市场化方式支持长三角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助力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发挥比较优势、强化高效协同,推动长三角区域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